台湾电影《一一》

故事梗概:
人到中年的简南俊是个不太成功的生意人,拥有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,他与妻子和两个孩子,以及岳母住在台北一间普通公寓房子里。妻子是一个脆弱的女人,因为母亲的病而心力交瘁。小儿子儿子只有10岁却非常早熟,喜欢拍摄人的背影和提问哲学问题。大女儿是一个音乐学生,因陷入了错误的爱情而开始尝到人生的苦涩。
一次在小舅子的婚礼上,简南俊遇到了年轻时的女友,重新燃起了久违的爱情。他想要和她重新开始,但却在这个依然美丽的女人面前而感到自惭形秽,对家庭的责任感更使他却步。他回到家里,一边闷头听鲍勃·迪伦的音乐一边思考下一步的打算,最终,他决定飞赴日本,去寻找情人,开始新的生活……

幕后:
本片的编剧兼导演杨德昌是台湾电影界的中流砥柱,虽然从影已有20年,但仍然保留着新锐的感觉。而他的生活之路更比从影之路长得多。
杨德昌1947年生于上海,广东梅县人。1949年随父母迁台,小学时常随父亲看电影,迷过国语片,但后来失望;酷爱漫画,深受其中对人性光辉的信念及悲剧结局中对人性肯定的影响,中学时自编自画的漫画故事在班上传阅。1965年,入交通大学控制工程系;1970年赴美,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电脑硕士毕业后到南加大学习电影课程,并从德国新电影得到很大启示——尤其荷索,因为他证明精彩的电影可以一个人做而不必倚赖巨大投资。在美国做过七年电脑工程师。1981 年回台开始从事电影工作,成为台湾新电影作者中,对城市中产阶级及都市新兴文化的道德省思者与智性思辨家。
在杨德昌的早期作品,比如著名的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中,经常表现一种个人和社会的冲突,以及理想必然破灭的痛苦。而在《一一》中,这种痛苦转变成一种思辩的力量,有评论家说《一一》反应了一个人从纯真,到怀疑再到睿智的过程,这恐怕也是杨德昌自己心路历程的一种写照。
当然,对于一般观众来说,《一一》的最可看之处恐怕还是个个招人喜欢的演员。杨德昌在片中没有启用大明星,主要角色都由资深演技派演员担当,并大胆使用了许多没有经验的演员,他们的表演均非常出色,尤其是扮演简南骏的吴念真的表演折射出人性的光辉,是片中的一大亮点。而本片的“靓”点无疑是年轻的女演员,尤其是扮演简南俊女儿婷婷的李凯莉,就是剧照中伏在奶奶腿上的那个女孩,具有一种台湾女孩特有的纯真而有味道的感觉,确实非常耐看。
关于片名《一一》也有很多有趣的议论,一般认为它暗指老子所说的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当然它也有“把事情一一道来”的意思,正暗合这部影片的复繁的结构、细致的叙事风格。

评论:
如果你想在电影里看到一些刺激性的东西,比如追车、凶杀、情色之类,《一一》恐怕不适合你。而且如果你要是耐心不足的话,在看这部影片之前也要做好心理准备——杨德昌的这部影片非常长,近三个小时,并且节奏相当慢。
如果你没有上述的问题,那么《一一》会带给你一次相当完美的观影经历。像杨德昌以往的影片一样,《一一》以一种非常细致,有条不紊的步调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,结构完整,笔触温柔。和很多先锋派影片不同,这部影片并不难懂,它的新锐之处在于一种精妙叙事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本身的繁复性,以及对细节的天才把握,这些有意味的细节使影片具有一种诗的力量。

  很好看的电影,一部台湾的文艺电影,一部属于杨德昌的电影。电影,英文的名字,a one and a two,很有意思,不过却是独具匠心,与中文的title 可谓相映成趣。电影讲述的地点在台北。经常收看台湾电视,印象中的台北,光怪陆离,桃红酒绿,政党纷争,娱乐八卦,人气喧嚣。电影的台北,却是平静和蔼。电影,描述台北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像,他们的人生,婚姻,情感,生活环境。婚外恋,旧情人,公司伙伴的分道扬镳,老年孤寂,一切都似身边景象,熟悉之不能再熟悉。我想,这或许才是有真实的台北,平常百姓的台北。 
  台湾的人文电影,虽然不是很受票房喜欢,却是亚洲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。在这其中,出生上海的杨德昌导演,可算是台湾人文电影的旗帜。相对于那些大片,或者票房宠儿,文艺电影的沉闷,似乎成了一种范式。这部电影,也不例外,一贯的静,安静。电影院的豪华大餐,我常常认为是约会或者消磨时间的一种by-product而已。只有这些,需要一个人看的电影,才会在脑海里注入良久,甚至会悄然改变对生活和社会的观感。"电影发明以来,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。"这句台词,给了电影魅力最好的注释。电影,给了你平常拥有的生活,这是她的真实;电影,还会给你没有办法拥有的生活经验,这是她的超越。也许你没有办法选择婚姻,但是你却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电影。  
  周末的下午,看完这部电影,我抬头窗外,心情和室外的天一样清凉。从某种意义上,电影给了我生活的另一种看法。这个世界上,有你最喜欢的,但她不一定为你拥有。以前我一直不相信,因为我觉得那很悲凉,但是现在我却觉得放弃自己最爱的东西,人生可能不太沉重。爱的太深了,你就没有办法选择了。NJ有机会到日本去出差,约见了那位很有共同语言的程序设计员,他们人到中年,却是很有朋友缘分。对音乐的喜欢,对人生的坦诚,和对生活的那份忍耐,注定一见面就会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。但是他那帮朋友还是拒绝了和日本人的合作,公司也陷入了困境。NJ失业在家。失去了工作,但还有什么比找到一个人生知己更重要哪?在日本,NJ与从Chicago赶来的初恋情人,重新体味了年轻时代的生活。他们的相处如同那时的相恋,他们回忆着过去的一切,路,家,牵手,等待。NJ告诉了女友当初不辞而别的原因,拒绝了女友重新开始的请求。女友满是失望,离开了,带着NJ前晚留给那句"除了你,我再也没有爱过其他人。"NJ一个了坐了很久,徘徊,但他最终忠贞了他现在的家庭。过去的一切终究属于过去,现在还有什么比他温馨的家更重要的哪?NJ喜欢他现在的家。他说读高一的女儿,就像他的情人,看着她慢慢长大,心头就充满了喜悦,但又舍不得她的长大。在NJ和旧情人携游日本的时候,在台北,女儿有了一段恋爱的开始。时过境迁,但一切都似成发生,男孩也和NJ一样离开了女友,NJ的女儿。不过他生性悲观的他,最终踏上的是一条不归的路。有点惋惜,却是真实。NG还有一个很有思想的小儿子,儿子的表现是电影中常常的画龙点睛之笔。NJ说,他很希望做儿子的朋友,他做到了。而且,他欣慰于儿子的长大,儿子给了他成人世界无法得到的生活感受。在婆婆出世的哀思会上,小儿子读出了准备一晚上对婆婆的讲话:
  
  "婆婆 对不起
  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
  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
  不然 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
  ......
  婆婆,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
  所以,你知道我以后想要做什么吗
  我要去告诉别人 他们不知道的事情
  给别人看 他们看不到的东西
  这样一定天天都好玩
  ......
  婆婆 我好想你
  尤其 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
  就会想起 你常跟我讲你老了
  我想跟他说
  我觉得 我也老了"
  
  纯的儿子,安详的音乐,感动的NJ,感动的妻子和女儿,温馨的全家!电影的结束!  
  人生,其实每天都是可以幸福的,只要我们不要苛求太多,随意太多!

  小男孩杨杨发现每个人其实只能看见一半的事实,他用一部相机拍下了每个人的背部。并决定了长大以后要做的事,就是给人们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。这个志向其实是形而上的,它并不指向一种具体的职业。杨德昌的电影如果跟李安的电影比如《饮食男女》比较起来,可以发现这部电影具有更加广阔的思想背景,杨德昌对于现代物质世界当中孤独、疏离与压抑的关注,开始带有一种宗教化的情怀。如果说《饮食男女》是形而下的,这部《一一》在我看来,就已完全是形而上的。就像当年的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。
  小男孩杨杨最后在婆婆的告别仪式上,说:"你常常对我们说你老了,当我看见刚刚出世的小表弟时,我觉得我也老了。"
  这段意味深长的话是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。令人想起《铁皮鼓》中那个决心停止长大的三岁小孩。但杨杨的感觉到老,并非因为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肮脏或孤独。杨杨对于成人世界的眼光是形而上的,就像他拍的照片。对于一个充满孤独、疏离和怀疑的成人世界而言,杨杨的照片带来了一种力量和视线,我们看不见的那一半事实,之所以看不见,只是因为我们在此岸的世俗生活中无力自拔。
  所以婆婆的中风不起,成为一个看见的契机。医生要全家人轮流和昏迷的婆婆说话,这样有助于婆婆的早日苏醒。但我们旋即看到,和昏迷中的婆婆"说话"
  ,是那么艰难和无以为继。如同杨杨的父亲所说,这种说话像是在"拜拜"。昏迷中的婆婆成为一尊泥菩萨,为大家提供了忏悔和祷告的机会。有的人像杨杨的叔叔,在这种机会面前手足无措,说不出什么话来。而有的人像杨杨的母亲,却在这种机会前如遭雷击,顿觉昨日之非。那平常看不见的一半开始涌现,杨杨的母亲离家出走,去寻求宗教的荫祐。
  最后的结果是,全家人开始轮流给婆婆读报纸。

  如果在形下的意义上看这件事,我们会喟叹人性与情感的无力,假设我们的亲人中风昏迷,我们能做到日复一日的跟他(她)讲话吗?我们到头来可能多半时间也是读报纸吧。这一点也许有些令人寒心。
  但《一一》这部电影,没有向这种意味发展。这种意味是属于李安式的。杨德昌与李安的区分就在这里。《一一》弥漫了一种形上的和知性的氛围,这种氛围就是导演凭能力给出来的。在这样的氛围中,你体会到自己在尘世中的孤独与疏离感,觉得救赎的必要。你渴望看见自己的背面,看见彼岸。

个人涂鸦: